发布时间:2019-10-22
苦地丁,中药材名。本品为罂粟科植物地丁紫堇的全草。夏季采集全草,洗净、晒干、切段。那么苦地丁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呢?苦地丁图片形态如何?
苦地丁,中药材名。本品为罂粟科植物地丁紫堇的全草。夏季采集全草,洗净、晒干、切段。那么苦地丁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呢?苦地丁图片形态如何?
苦地丁简介
【植物原形态】多年生草本,高15~30厘米。茎由基部分枝,无毛。基生叶和茎下部叶长3.5~10厘米,具长柄;叶片轮廓卵形,长1.5~3.5厘米,3~4回羽状全裂,1回裂片2~3对,轮廓斜宽卵形,具细柄或几无柄,小裂片狭卵形至披针状条形,宽0.5~1.2毫米。总状花序长1~6.5厘米;苞片叶状;萼片小,2片,近三角形;花冠紫色,花瓣4,2列,外列2瓣大,唇形,前面1瓣平展,后面1瓣基部成距,内列2瓣小,具爪,先端愈合;雄蕊6;子房上位,花柱线形。蒴果狭椭圆形,长约1.6厘米。花期4月。果期5~6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分布甘肃、陕西、山西、山东、河北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四川等地。
【生长环境】生于山沟、溪流及平原、丘陵草地或疏林下。
【采收加工】夏季花果期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皱缩成团,长10~30厘米。主根圆锥形,表面棕黄色。茎细,多分枝,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,具5纵棱,质软,断面中空。叶多皱缩破碎,暗绿色或灰绿色,完整叶片二至三回羽状全裂。花少见,花冠唇形,有距,淡紫色。蒴果扁长椭圆形,呈荚果状。种子扁心形,黑色,有光泽。气微,味苦。
苦地丁图片
苦地丁功效与作用
清热解毒,散结消肿。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。
1、清热解毒
苦地丁具有清热解毒功效,对流行性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,扁桃体炎有不错的作用。多用于热毒壅盛之时,不但可以配合连翘、野菊花等药材同用,更可与败酱草和黄芪同用,不但加强苦地丁的消肿、治痈等效力。还兼可解蛇毒,用治毒蛇咬伤,可用鲜品捣汁内服,亦可配雄黄少许,捣烂外敷。此外,还可用于肝热目赤肿瘤,常与菊花、蝉蜕等药用。
2、消肿止痛
苦地丁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,对各种感染引起的肿疼,具有消炎去肿的作用。主治一切痈疽发背,疔肿瘰疬,无名肿毒,恶疮。治肠痈,常与大黄、红藤、白花蛇舌草等同用。
3、抗菌
苦地丁注射液在体外对甲型链球菌、肺病炎双球菌、卡地双球菌有抑制作用。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,其水提取物(1:80)对单纯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,能延缓孤儿病毒致细胞病变的作用。
苦地丁药用价值
【别名】地丁、地丁草、紫花地丁、小鸡菜、扁豆秧。
【药用部位】罂粟科植物紫堇Corydalis bungean.a Turcz.的干燥全草。
【性味】性寒,味苦。
【归经】归心经、肝经、大肠经。
【用法用量】用量9~15g,煎汤内服,外用适量,煎汤洗患处。
【药理研究】在体外对甲型链球菌、肺炎链球菌、卡他球菌、痢疾杆菌、大肠杆菌、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,对葡萄球菌、八叠球菌亦有抑制作用;对副流感病毒仙台株有抑制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全草含多种生物碱,如消旋的和右旋的紫堇醇灵碱、乙酰紫堇醇灵碱、四氢黄连碱、原阿片碱、右旋异紫堇醇灵碱、四氢刻叶紫堇明碱、二氢血根碱、乙酰异紫堇醇灵碱。
【使用禁忌】体虚者忌之,孕妇慎用。
苦地丁图片
苦地丁配伍药方
1、治麻疹热毒:苦地丁9克,连翘12克,菊花9克。煎服。
2、治急性黄疸型肝炎:苦地丁、茵陈各15克。水煎服。
3、治疔疮肿痛,蜂窝组织炎,丹毒:鲜苦地丁,捣烂外敷;或苦地丁15克,蒲公英30克,连翘、野菊花各15克,黄芩9克,水煎服。
4、治湿热疮疡:苦地丁、金银花、蒲公英各3克,大青叶9克。水煎服。
5、治水痘:苦地丁6克,甘草3克。水煎服。
6、治痢疾:苦地丁配火线草、地榆。煎汤服。
以上为中药材苦地丁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用法与苦地丁图片形态,如想了解更多中药材信息可关注今日药市中药材信息网。
分享给身边感兴趣的朋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