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18-02-23
地榆,中药名,来源为蔷薇种植物地榆的根及根茎,具有凉血上血,清热解毒的功效与作用。治吐血,衄血,血痢,崩漏,肠风,痔漏,痈肿,湿疹,金疮,烧伤。
地榆,中药名,来源为蔷薇种植物地榆的根及根茎。
中药材地榆图片
一、地榆的植物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~2米。根茎粗壮,生多数肥厚的纺锤形成长圆柱形的根。茎直立,有棱。单数羽状复叶,互生;根生叶较茎生叶大,具长柄,茎生叶近于无柄,有半圆形环抱状托叶,托叶边缘具三角状齿;小叶5~19片,椭圆形至长卵圆形,长2~7厘米,宽0.5~3厘米,先端尖或钝圆,基部截形、阔楔形或略似心形,边缘具尖圆锯齿,小叶柄短或几无柄?;ㄐ?,密集成倒卵形,短圆柱形或近球形的穗状花序,疏生于茎顶;花序梗细长、光滑或稍被细毛;花暗紫色,苞片2,膜质,披针形,被细柔毛;花被4裂,裂片椭圆形或广卵形;雄蕊4,着生刁:花被筒的喉部,花药黑紫色;子房上位,卵形有毛,花柱细长,柱头乳头状。瘦果椭圆形或卵形,褐色,有4纵棱,呈狭翅状。种子1枚。花、果期6~9月。
二、地榆的生长环境分布
生长于山地的灌木丛、草原、山坡或田岸边。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地榆的种植与栽培。
三、中药材地榆的别名
白地榆、鼠尾地榆(《滇南本草》),涩地榆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马连鞍薯(《广西中兽医药植》),山红枣根(《河北药材》),赤地愉、紫地榆(《中药志》),枣儿红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,岩地芨、红地榆(《湖南药物志》),水橄榄根、花椒地输、线形地榆、水槟榔、山枣参、黄根子、蕨苗参(《云南中草药》)。
中药材地榆图片
四、中药材地榆的药用价值
1、来源
来源为蔷薇种植物地榆的根及根茎。
2、性味
苦酸,寒。
3、归经
入肝、大肠经。
五、中药材地榆的功效与作用
凉血止血、解毒敛疮。属止血药下属分类的凉血止血药。
六、中药材地榆的药用作用
药理研究,有止血作用,可使创面渗出液减少,抗感染,有利于烫伤创面愈合。此外,尚有降压、止吐、治疗急性肝损伤和对抗氧化氢诱发的溶血等作用。
中药材地榆图片
七、中药材地榆的化学成分
含地榆苷Ⅰ、没食子酸、地榆素、1,2,6-三没食子酰-β-D-葡萄糖、地榆苷Ⅱ,苷元19-α-羟基熊果酸。另含地榆糖苷、槲皮素-3-半乳糖-7-葡萄糖苷、山柰酚、槲皮素、地榆皂苷A、地榆皂苷B、地榆皂苷E、苷元熊果酸,以及儿茶素等成分。
八、中药材地榆的用法与用量
用量9~15克,水煎服,外用适量,研末涂敷患处。用治便血、痔血、血痢、崩漏、水火烫伤、痈肿疮毒。
九、中药材地榆的配方
1、治胃溃疡出血:生地榆9克,乌贼骨15克,木香6克。水煎服。
2、治外伤出血:地榆炭研细末,外敷患处。或配茜草、白及、黄芩,研末外用。
3、治烫火伤:急用地榆磨油如面,麻油调敷,其痛立止;如已起疱,则将疱挑破放出毒水,然后敷之,再加干末撒上,破损者亦然。
4、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:生地榆、太子参各30克,或加怀牛膝30克,水煎服,连服2月。
5、治赤白带下:地榆60克,米醋一升,煮十余沸去滓,食前热服一合。
中药材地榆图片
十、中药材地榆的禁忌
伤胃,误服多致口噤不食。脾胃虚寒,中气下陷,冷痢泄泻,崩漏带下,血虚有瘀者均应慎服。
十一、中药材地榆的采集
春季发芽前或秋季苗枯萎后采挖,除去残茎及须根,洗净晒干。
十二、中药材地榆的炮制
地榆:拣去杂质,用水洗净,稍浸泡,润透,切成厚片,晒干。地榆炭:取地榆片置锅内炒至外衣变为黑色,内部老黄色,喷洒清水。取出,晒干。
中药材地榆图片
十三、中药材地榆的药材形状
干燥的根呈不规则的纺锤形或圆柱形,梢弯曲,长约8~13厘米,径约0.5~2厘米。外皮暗紫红色或棕黑色,有纵皱及横向裂纹,顶端有时具环纹。少数有圆柱状根茎,多数仅留痕迹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粉红色残淡黄色,有排成环状的小白点。气无,味微苦涩。以条粗、质坚。断面粉红色者为佳。
上述为中药材中药材地榆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用法的描述,如想了解更多中药材信息可关注今日药市中药材信息网。
分享给身边感兴趣的朋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