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18-07-24
白茯苓,为药材茯苓块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,通常为中药饮片。它功效非常广泛,不分四季,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,不管寒、温、风、湿诸疾,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,下面我们看一下白茯苓的种植管理以及功效与作用有哪些?
白茯苓,为药材茯苓块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,通常为中药饮片。它功效非常广泛,不分四季,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,不管寒、温、风、湿诸疾,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,下面我们看一下白茯苓的种植管理以及功效与作用有哪些?
一、白茯苓的生长习性
生长温度为18℃-35℃。以25℃-30℃生长最快且健壮,35℃以上菌丝容易老化,10℃以下生长十分缓慢,0℃以下处于休眠状态,子实体则在24℃-26℃时发育最迅速,并能产生大量孢子,当空气相对湿度为70℃-85℃时,孢子大量散发。20℃以下,子实体生长受限制,孢子不能散发。对水分的要求是,以寄主(树根或木段)的含水量在50%-60%、土壤含水量在25%-30%时为最好。
二、白茯苓的种植产地分布
1、国内
分布于山东(山东半岛)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安徽(南部)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(中部至东部)、云南(南部)、贵州、湖南、广西和广东(海南岛除外)。
2、国外
分布于缅甸、越南、泰国、菲律宾。
白茯苓图片
三、白茯苓的种植技术
茯苓可用段木、树蔸及松针栽培,但仍以段木栽培为主。选直径10-45cm的中龄松树,砍伐后每隔3-7cm相间纵削3cm宽的树皮,深入木质部.5cm,称剥皮留筋,当松木断口停止排脂,敲之有声时锯料,截成长65-85cm的节段,放通风向阳处,按井字形堆垛备用。
选背风向阳、微酸偏砂的缓坡地,挖直径90cm、深50-65cm的窖,窖距上下为33cm,左右17cm,四周挖好排水沟。取木段3-5根,粗细搭配,分层放置于窖中。菌种也称引子,有菌丝引、肉引、木引三种,现多用菌丝引。用PDA培养基从菌核组织中分离出纯菌种,栽培种培养基用松木屑76%、麸皮22%、石膏和蔗糖各1%,含水量65%,装入广口瓶,灭菌后接入纯菌种,在25-28℃条件下培养半月,翻转瓶在22-24℃下再培养半月,即为菌丝引。肉引在接种前半月内采挖鲜菌核为引。
木引是在接种前两个月选直径4-10cm的梢部无节筒木,锯成长50cm的木段,每5根为一堆,分二层堆叠,将新鲜菌核250g贴在木段上靠皮处,覆土3cm,60d左右菌丝可长满筒木。早春3-4月份接种,用菌丝引接种,宜选晴天将窖中细木段削尖,插入栽培瓶中,粗木段靠在周围,覆土厚3cm。肉引接种时用刀剖开苓种,将苓肉面贴在简料的上端截面或侧面,苓皮朝外。木引可锯成5-6cm长,靠在料筒的上端截面或将引木锯成二段、三段,夹在料筒中间。
四、白茯苓的种植管理技术
结苓期常在地面出现裂缝,应及时补土填缝。
五、白茯苓种植的病虫防治措施
黑翅白蚁常蛀食松木段,防治方法:选苓场时应避开蚁源,挖地时注意清除腐烂树根,或在苓场周围设诱杀坑,埋入松木或蔗渣,诱白蚁集中于坑中,即可捕杀之。同时可引进白蚁天敌-蚀蚁菌,蚁群只要有一只染病,全巢无一幸免,灭蚁率达100%。
六、中药材白茯苓的功效与作用
1、用于脾虚泄泻,白茯苓既能健脾,又能渗湿,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、带下,应用白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,白茯苓常与党参、白术、山药等配伍。白茯苓又可用为补肺脾,治气虚之辅佐药。
2、用于心悸,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,故可用于心神不安、心悸、失眠等症,白茯苓常与人参、远志、酸枣仁等配伍。
3、用于痰饮咳嗽,痰湿入络,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,又具健脾作用,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,停聚化生痰饮之症,具有治疗作用。
七、中药材白茯苓的采集与炮制
白茯苓将原药除去杂质,筛去灰屑,敲成1~2cm小块;采切片卷将原药除去杂质,分档。浸6小时,除去泥沙,件承;敢出,中途淋水,润透。去皮,置蒸具内稍蒸,趁热切2cm小块。干燥,筛去灰屑。
八、中药材白茯苓的药材性状
白茯苓将原药除去杂质,筛去灰屑,敲成1~2cm小块;采切片卷将原药除去杂质,分档。浸6小时,除去泥沙,件承;敢出,中途淋水,润透。去皮,置蒸具内稍蒸,趁热切2cm小块。干燥,筛去灰屑。
九、中药材白茯苓的储藏方式
置干燥容器内。
以上为中药材白茯苓的种植管理技术以及白茯苓功效与作用的描述,如想了解更多中药材种植信息可关注今日药市中药材种植网。
分享给身边感兴趣的朋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