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17-09-14
土茯苓 ,中药名。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,其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,多生于山坡或林下。下面我们看一下土茯苓的种植管理技术以及功效与作用有哪些?
土茯苓,中药名。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,其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,多生于山坡或林下。
一、中药材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
味甘、淡,性平。有解毒,除湿,通利关节之功效,主要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,筋骨疼痛;湿热淋浊,带下,痈肿,瘰疬,疥癣。
二、土茯苓的生长分布
生长于海拔1800m以下的林下、灌木丛中、河岸或山谷中,也见于林缘与疏林中。 2.生长于海拔2000m以下的林下、灌丛或山坡阴处。
三、土茯苓的植物形态特征
攀援灌长,长1-4mm。茎光滑,无刺。根状茎粗厚、块状,常由匍匐茎相连接,粗2-5cm。叶互生;叶柄长5-15(-20)mm,约占全长的3/5-1/4,具狭鞘,常有纤细的卷须2条,脱落点位于近顶端;叶片薄革质,狭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,长6-12(-15)cm,宽1-4(-7)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或钝,下面通常淡绿色。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,通常具10余朵花;雄花序总花梗长2-5mm,通常明显短于叶柄,极少与叶柄近等长,在总花梗与叶柄之间有1芽;花序托膨大,连同多数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莲座状,宽2-5mm,花绿白色,六棱状球形,直径约3mm;雄花外花被片近扁圆形,宽约2mm,兜状,背面中央具纵槽,内花被片近圆形,宽约1mm,边缘有不规则的齿;雄花靠合,与内花被片近等长,花丝极短;雌花序的总梗长约1cm,雌花外形与雄花相似,但内花被片边缘无齿,具3枚退化雄蕊。浆果直径6-8mm,熟时黑色,具粉霜。花期5-11月,果期11月至次年4月。
四、土茯苓的栽培
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,耐干旱和荫蔽。砂质壤土或粘壤土均可栽培。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,春季播种。生长期应经常松土除草,苗高30cm左右,应搭架以利藤蔓攀援。
五、中药材土茯苓的采集
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。常于夏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,洗净后干燥入药;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、入药。
六、中药材土茯苓的归经
归肝、胃经。
七、中药材土茯苓的药用配方
1、治血热头痛,咽喉肿痛,经血淋漓等妇女血症:土茯苓与金银花、诃子、栀子、川楝子、黄连、瞿麦配伍。(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·蒙医学》七味土茯苓汤)
2、治梅毒,淋病:土茯苓与金银花、紫草茸、茜草、枇杷叶、草乌(制)、诃子、栀子、白云香、苘麻子、红花、瞿麦、黑云香配伍。(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·蒙医学》十四味土茯苓汤)
八、中药材土茯苓的炮制方法
未切片者,浸泡,洗净,润透,切薄片,干燥。本品呈长圆形或不规则的薄片,边缘不整齐。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,粉性,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;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。气微,味微甘、涩。
九、中药材土茯苓的药材鉴别
根茎近圆柱形,或不规则条块状,有结节状隆起,具短分枝;长5-22cm,直径2-5cm。表面黄棕色,凹凸不平,突起尖端有坚硬的须根残基,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,有时外表现不规则裂纹,并有残留鳞叶。质坚硬,难折断。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,粉性,中间微见维管束点,并可见沙砾样小亮点(水煮后依然存在)。质略韧,折断时有粉尘散出,以水湿润有粘滑感。气微,味淡、涩。以断面淡棕色、粉性足者为佳。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:下皮为3-5列黄棕色细胞,排列紧密,壁较厚,木化,有的具壁孔。皮层散有大形粘液细胞,内含草酸钙针晶束。中柱薄壁细胞径向延长;散列有限外韧型维管束,中心分布较密;木质部常有两个大导管及数个小导管;韧皮部含少量纤维。薄壁细胞含大量淀粉粒。
分享给身边感兴趣的朋友